学生工作STUDENTS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重庆大学“学习下庄精神·淬炼品格担当”实践团|承下庄魂脉 砺青春担当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量:

2025年7月27日,为深入学习领悟下庄精神,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重庆大学“学习下庄精神·淬炼品格担当”实践团在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们在下庄古道用脚步丈量坚韧担当,在数字农业中见证现代科技力量,在愚公讲堂上重温党员初心使命,在生态河谷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在悬崖峭壁上,重走一条求生之路。”实践团成员在攀登下庄古道时感慨说道。下庄古道,是一条“让野猴都丧了命”的崎岖山路。整条路的山体坡度约70度,有着3个大台阶和108道“之”字拐,拐点间隔极短,可谓是真正的“山路十八弯”。然而山路越险,人心越坚;行路越艰意志越强,实践团成员在行程中以山歌鼓舞志气,以呼喊振奋人心,在体悟下庄人出山艰辛和不易的同时,以不甘落后的信念为坚强支撑,把不畏艰难的勇气化作前行动力,将青春的身影定格在巫峡之巅,与当年凿路者的身影重叠成奋斗的接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通路后的下庄村乘势而上,借政策东风引来“丰年年”等优质企业,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实践团成员走进数字化管理平台,屏幕上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实时数据跳动,精准调控着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果蔬大棚里,智能滴灌系统沿着藤蔓蜿蜒,水珠按需浸润根系。从中药材的智能化培育到果蔬的精准化种植,科技正让土地迸发新活力。成员们在田间地头的观察中,深刻体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伟力,更看到下庄人把“不等不靠”的劲头转化为拥抱创新的自觉。

之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了下庄发展抓住的“四个关键”——稳教育、狠修路、重脱贫、强振兴。没有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是带领村民用七年时间凿出一条“天路”的村支书毛相林的真实写照。“我最亏欠的就是沈庆富,他头天找我批假,打算见在广东打工两年的老婆,我没批,第二天他就出事了,一米六八的孩子啊,最后收他的时候却不到一米二”,回忆起因修路而牺牲的村民,花甲之年的毛支书仍然热泪盈眶,谈起下庄的发展,他眼中的坚毅却更加浓重。“搞漂流、建索道、做夜景,修广场,建立一支唱下庄红歌、讲下庄故事的文艺演出队......”下话语间,下庄振兴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对今日下庄而言,天堑曾带来隔绝的苦难,却也馈赠了丰饶的河谷。四面环山的下庄村巧妙地平衡着河谷生态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成员们前往下庄后溪河河谷时,岸边露营的人们正伴着晚风闲谈,孩童赤足踩过浅滩,笑声惊起水鸟;峭壁间藏着的溶洞更引众人驻足,钟乳石在光影里流转着亿万年的印记。掬一捧河水,凉意混着草木清香漫过指尖,澄澈里映照着人与自然的相拥。曾经困住脚步的天堑,成了守护净土的屏障;当坚韧凿通了出路,这份原生态的美好,便成了下庄最珍贵的振兴家底。

从下庄古道上的攀爬,到数字大棚里的观察;从毛相林书记含泪的追忆,到后溪河畔的生态画卷,成员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悬崖凿路的艰辛,更是“不甘落后、不畏艰险、不等不靠、不怕牺牲”的精神内核。这场实践不是终点,而是千万个“新下庄人”续写奋斗故事的序章——以品格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新时代的悬崖峭壁上,凿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