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STUDENTS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长”在田野间的书店 探寻乡村振兴“书”式生活——重庆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量:

日前,重庆大学“书旅探乡韵·青春筑振兴”实践团(简称:实践团)先后赴福建、浙江、安徽、云南四地,深入屏南厦地水田书店、松阳陈家铺平民书局、黟县碧山书局及香格里拉先锋书店等乡村文化空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与数据收集,团队聚焦乡村书店在文化传承、产业带动和青年就业等方面的实际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线观察和建议。实践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UC联合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共7人组成。

8月15日,实践团走进福建屏南厦地村,探访与古村落建筑相融的厦地水田书店,并围绕村庄发展、产业运营、民生保障等议题,与村负责人、书店工作人员及民宿经营者深入交流,解锁这座“摄影名村”的发展现状与探索方向。目前尽管书店与民宿带动村庄人气,但对本地年轻人吸引力有限,青年回流难度较大。作为摄影特色村落,厦地村当前面临留客难的问题,其正通过探索研学、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在保护古村风貌与文化的前提下,寻求文旅融合新突破。

实践团与厦地村村主任在福建屏南厦地水田书店的合影

8月18日,实践团走进浙江省松阳县陈家铺平民书局,在调研中了解到,这家坐落于山村民居的书店,不仅以“文化空间”身份吸引游客,更凭借浓厚的乡土人情味与社区凝聚力,留住了原计划短暂停留的“新乡人”。8月19日,实践团延伸调研范围,先后走访松庄村、后畲村、杨家堂村等特色村落,见证了不同村落的差异化振兴路径。各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导向,结合自身资源培育新业态,同时联动周边村落形成发展合力,不仅带动本地及周边劳动力回流,更构建起“一村一特色、多村协同发展”的格局。

实践团在陈家铺村村主任助理的带领下参观走访

实践团成员采访后畲村村民

8月22日至23日,实践团探访安徽黟县碧山书局,这座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乡村书店,不仅是文化空间,更是碧山村非遗传承与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板凳龙巡游”等非遗活动,直观体会传统技艺的鲜活生命力。随后通过调研深入了解碧山村发展内核——以党建为引领,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与人居环境改善贯穿到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构建起了可持续的乡村发展体系。调研中团队还了解到,当地返乡青年正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文创扶贫+乡村振兴”融合新模式,通过设立非遗文化体验馆,将静态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产品,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实践团与碧山村村主任和碧山书局店长的合影

碧山书局店长向实践团介绍书店在地文创

8月25日,实践团抵达云南香格里拉联合村,与联合村党总支书记拉茸追玛、驻村第一书记刘畅深入交流。追玛书记身为香格里拉本地人民,因“家乡情怀”深耕基层8年。刘书记初到联合村赴任便被当地山水民风打动,“不想走了”成了他最真挚的心声。去年6月开业的香格里拉先锋书店,便是这份实干情怀的生动落地。书店凭独特藏式建筑风格与浓厚文化氛围吸引众多游客,更主动融入村民日常。据店长介绍,书店邀请了本村及周边儿童开展开放文化体验活动,如今不仅是“游客打卡地”,也是村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

实践团与云南香格里拉先锋书店店长座谈交流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长”在田野间的书店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产业催化剂和人才凝聚场。乡村书店以“一本书”为支点,撬动了文创、研学、民宿、导览等多元业态,为返乡青年提供崭新就业创业路径,其正在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青春“磁场”。参与此次实践的一位学生说:“父辈曾经离开的乡村,如今正因政策赋能、耐心资本注入和乡村生活现代化的转变,重新迎回青年人的身影。现代化不再意味着疏离,而是乡村与新青年之间新的联结。”

实践团与小中甸镇联合村书记和驻村书记座谈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书旅探乡韵·青春筑振兴”实践团

记者:唐杰

拍摄: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