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大学共同主办,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委党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10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等报刊编辑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重庆大学副校长杨俊,重庆市社科联规划评奖办主任唐旺虎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主持。
王伟光代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指出,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学会的专业特长,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热点问题,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为深厚基础,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时代关切,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不是旧社会形态的现代文明,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文明,是文明更新的现代文明,蕴含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与哲学智慧。最后,他希望与会者能够在研讨中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贡献优异的研究成果,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杨俊代表重庆大学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研讨会的举办暨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介绍了重庆大学深厚的历史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演进。他强调,学校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拥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传统,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凝聚了一支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队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建设、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产生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本届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是一次瞄准理论前沿、回答时代之问的研讨会,希望在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研讨交流中,此次大会能够产出丰硕的学术成果,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唐旺虎代表重庆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开展广泛研讨和深入交流,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他号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上午大会发言阶段,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麾主持。西南大学前党委书记、教授黄蓉生,重庆大学教授冯颜利,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凤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岩,武汉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项久雨分别作主题发言。
黄蓉生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进行主旨发言,她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礼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传承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凝结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智慧成果。她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背景、丰富内涵和理论品格三方面进行分享。在出场背景方面,她就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大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在丰富内涵方面,她从文化地位作用、文化前进方向、文化建设目标、文化实践路径、文化发展动力展开论述。在理论品格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呈现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等鲜明的理论品格,生动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冯颜利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题进行分享,他主要从三个方面的汇报,其一为什么强调和重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二什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三是怎样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哲学要义,是道理、学理、哲理的综合体现,主张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华优势和传统文化底蕴。他认为要贯彻“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才能把握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王凤才作题为“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的发言。他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论证了工业文明不可能完全生态化,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定是和谐型的生态文明,强调生态文明是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谐发展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呼吁大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指出绿色发展是通往生态文明的积极之路,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事前预防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绿色发展,就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也就是绿色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方式,绿色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真正普惠的的全球性事业。
王岩围绕“唯物辩证法本质特点与时代思考”展开论述,精辟地指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点,即内容体系的开放性、方法原则的革命性、理论秩序的实践性、价值理念的道理性、体系的科学性,认为唯物辩证法以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王岩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在新时代的思考。他提出,为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和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人民之上”的价值追求上,我们应当始终坚守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确保所有政策措施都能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在“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改革与发展的结合上,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协调,以此来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项久雨围绕主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念识别”进行分享,他表示在世界变局中,立足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彻底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历史性出场,中国进一步发展了有原则高度的现代文明,反思和超越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悖论”。他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理念展开具体的论述,在现代理念方面,他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是实践理性推动创造的文明、致力于发展出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成果;在民族理念方面,他论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性”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历史理念方面,他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历史继承性、历史创造性展开分享。
上午大会发言下半场由人民出版社编审崔继新主持。武汉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佃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周丹,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其林,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欧阳辉,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明永,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巍分别作主题发言。
李佃来作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言,他强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现代的文明形态,它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兴,它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立足于现代化、立足于现代性的文明。他详细论述了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或现代化的批判,包括西方现代化的个人主义原则、单向度的物质文化以及资本逻辑的蔓延。指出西方以个人主义原则为根本逻辑的现代化,只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批判西方依赖财产权、财富等物质文化理解人的存在,概括了西方资本逻辑的扩展对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最后,李佃来落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中国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和现实条件,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周丹以“试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内涵”为主题发言。他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根植古老文明的现代文明,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现代文明,它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锻炼的产物。第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文明。第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最后,他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文明,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文明。
傅其林以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命题”进行分享,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和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未曾涉及的问题,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入探索的重大理论命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机遇,更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新开拓,对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华文化的阐释,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结合。强调这些基本命题的展开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带来新的理论突破,而且能够历史性地激活中华文化基因,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欧阳辉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入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者概念一体,表达互为印证。他表示,物质富足、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他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地位,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它包括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历史遗产等各个方面。最后,他指出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理论宣传和教育上,也应深入到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吴明永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展开论述,他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互动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充分彰显了“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夏巍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解读”为题进行分享,指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中要依托资本的无限增值本性,形成了一种以资本逻辑为架构的现代文明。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价值的普遍实现与商品特殊价值的冲突,在资本逻辑中得到体现和展开。而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则是在终结西方资本主义对感性生活的异化范式后,重新确立一种现实的抽象之外的文明范式,即通过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世界观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这样的文明形态力图开创出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形态,从而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下午大会发言由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吕进主持。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学平,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爱民,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廖小明,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蒙冰峰,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飞,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张浩分别作主题发言。
文学平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围绕“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性”问题分别持有正义和不正义的矛盾论据。他强调,正义与否的正反论题都正确,只是审视角度不同。从法权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工资关系皆是正义的;从解放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不正义的。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二重性,法权的正义与解放的正义各自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实现条件。就我们现时代的任务而言,当务之急是遵循意志自由原则、同一尺度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全面落实法权上的正义。
周爱民基于《犹太人问题》与《法兰西内战》的经典文本比较,研究“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演变。针对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民主社会关于“审议民主”的主流回答,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回应经历了从抽象的统一到具体的统一的发展过程,认为人的解放等同于劳动解放,解放的方式是民主,民主的具体展开是公社制。在当代社会,通过劳动解放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旨趣,仍富有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
廖小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具体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公平正义。他指出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考察的公平正义,其形成发展有独特的来历和意义。从语义表达和内容结构上看,公平正义和中国式现代化都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拓展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正义是政治哲学话语创新和实践拓展的共同结果,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要求和价值追求。
蒙冰峰强调了延安精神蕴含独特的文化品格,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简单的延续,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传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以人为本精神,并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品格和实践品格。延安精神作为现实实践中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和一种行动哲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向和强劲的精神动力。
陈飞围绕“共同性与经济文明的建构”这一主题发表了深入的见解。他指出资本文明瓦解了传统社会的伦理共同性,生活世界的统一性必然随之消退。超越资本文明,建构新型经济文明,需要重建共同性。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国道路确立了人民主体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发展逻辑,用社会主义的共同性力量引导、驾驭和控制资本,使其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一种不断展开的新型经济文明形态。
张浩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发展动力、建设路径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他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遗产,并在现代化转型中实现超越发展,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是融真理性与道义性于一体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抓住“一个根本”、坚持“两个结合”、把握“三个关键”,在实践与文明良性互动、传统与现代动态衔接、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中不断建设与发展。
在下午的分论坛研讨环节,来自全国各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与创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平正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研究”三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闭幕式由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科主持。各分论坛召集人分别作汇报发言,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吕进作总结发言。
陈科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此次会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界同仁在此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