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乐知论坛—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生态的影响跨学科学术论坛在重庆大学举办
作者:张栩烃、刘梅瑞、黄若萱、文宇杰、徐正圆/图、文   发布时间:2024-06-16   阅读量:

2024年6月16日,乐知论坛—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生态的影响跨学科学术论坛在重庆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重庆市委网信办指导,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重庆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共同承办,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智谱AI共同协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教华影、智谱AI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论坛。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劲、重庆市委网信办副主任雷志宇、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蒋朋桥、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冯业栋出席开幕式并致词。开幕式由重庆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刘晓敬研究员主持。

 

陈劲副部长认为信息技术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对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多方面的挑战。对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思考:一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生态深度互嵌,衍生网络空间“数字异化”风险;二是信息生产真假难辨;三是遮蔽主流思想舆论。对此,他总结到,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牢牢把握思政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问题,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急需回答的迫切问题,这与本次论坛主题高度契合。重庆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举办此次论坛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体现了以研促学、以研促知、以研促行、以研辅政的前瞻性、敏锐度和责任感。最后,他希望与会者通过跨学科学术论坛,激荡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力量,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雷志宇副主任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指出当前数字化演进正经历数智赋能的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深刻影响网络生态,给管网治网带来风险挑战,一是导致低质量信息泛滥,对主流思想舆论造成一定冲击;二是为网络乱象推波助澜,对良好舆论生态造成一定影响;三是给管网治网带来一系列风险隐患。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生态的影响深入研究,多提宝贵意见,帮助不断提升管网治网能力。

蒋朋桥副院长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嵌入当今社会生活,关注研究它是我们应尽的职责。首先,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伦理道德、网络舆论环境、网络意识形态等所造成的风险日益显现,对于网络生态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其次,他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日新月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绝不能离开人的思维,更不能脱离社会演进规律而局限于单纯的技术研究;最后,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正当其时,不仅是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生态影响的一次深度探讨,对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一次跨学科思考,更是对以网络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切口、深层次探索。

冯业栋副书记代表重庆大学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乐知论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衷心希望参会的各位来宾畅所欲言,将真知灼见无私的传授给我们。希望参会的重庆大学师生认真学习、虚心请教,交流有收获、研究有成就,产生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成为优秀的杰出人才!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本次论坛办成分享智慧、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共促合作的重要平台。

为加强跨学科交流,本次学术论坛采取30分钟主旨报告加20分钟与谈的形式,在与谈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在上午大会主旨报告及与谈阶段,由西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琪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成国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谢俊教授,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徐方正副部长分别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理事长冯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李春玲教授,上海大学智能哲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孙伟平教授,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主任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教华影董事长王卫权分别作主旨报告。

冯刚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形态的影响与挑战》为题作主旨报告。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形态的赋能价值、对教育形态的风险挑战及风险应对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其一,指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向高阶思维培养转变、教育资源开发获得新动能及教育模式升级三个方面实现了对教育要素的重塑,通过人际互动向人机协同拓展了教育场景,除此之外还革新了育人理念。其二,表明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的更高类人性容易弱化教育创新能力,工具价值夸大化易引起育人价值的消解进而使得教育关系走向异化,而语料库的缺陷、算法的价值无涉性及新范式规范机制的缺位使得思政教育、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数据安全隐患与技术滥用易引发多重危机。其三,阐述要实现对人工智能的规范合理运用,化解其外部风险应从强化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发挥、探索人机共生的教育生态、优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模式三个方面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升人工智能风险可控规范能力。

李春玲教授以《数字化转型与新业态发展催生新型青年群体》为题作主旨报告。首先介绍了新兴青年群体在新型就业形态、新型劳动关系及新型工作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全新特征,并将其划分为独立演员、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独立音乐人等十二类群体,并指出其主要由网络文化青年、独立文艺青年、生活新业态青年三类群体构成。其次,以“文化—生活”和“线上—线下”为变量构建两极坐标体系阐释“新型青年群体的社会坐标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指出在此理论模型下,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型青年群体呈现出无边界工作场域、去中心化、去雇主化及兼职兼业四个方面的全新特征。最后,基于2022年中国青年思想状况大调查数据,借助上述理论分析模型框架对新型青年群体政治态度与行为分析,总结出当前新型青年的政治特性和就业心态演变新趋势,提出应以统战工作战线构建、社会环境营造及数字化宣传力量引导三个方面为着力点推进新型青年群体工作。

孙伟平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为题作主旨报告。从知识生产者、生产对象及生产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AIGC与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知识生产者来说,认为AIGC拓展了知识生产主体,智能机器成为了知识生产的“准主体”,人机协作主体,甚至智能机器独立知识生产成为可能;从知识生产对象来说,指出AIGC扩张了社会知识生产的认知领域,机器生成的内容成为新的知识生产对象,进一步预测智能机器有作为独立认知主体探索客观世界的可能;从知识生产模式来说,指出AIGC形成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新知识生产模式。他认为AIGC带来了知识生产变革的风险,包括挑战人的知识生产主体地位、造成无意义知识的“泛滥”、拼凑式的知识生产方式挑战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导致技术性失业危机四个方面。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人的知识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知识生产和谐人机协作关系推动技术与监管综合规避风险能力发展遵循人本价值原则和提升技术普惠力度以弥补技术鸿沟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王卫权董事长以《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技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主要包括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对策建议、工作探索四个部分。指出,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高校思政工作正面临着数据化、智能化的双重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带来了育人场域的深刻变化,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习惯。同时,数据化转型的探索以及人才能力的变化,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提出高校思政工作当前面临着数据挖潜和应用还有不足、缺乏成熟模式、缺少整体政策的引导、缺少思政垂类大模型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强调高校应密切关注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策略;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升团队成员的数字素养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最后,他介绍了“两网两中心一重点项目一秘书处”的中教华影工作格局,并强调未来中教华影将在大模型应用、知识图谱、虚拟仿真、智能辅导、数据治理、分析评估、个性学习等方面继续赋能高校的智慧教育提质增效。

在下午大会主旨报告及与谈阶段,由中教华影副总经理李永亮,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景星维,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晓玲智谱AI战略生态产业运营经理赖韵洁分别主持。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总体专家组办公室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汝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朱迪教授,智谱AI科研科学科技行业初宪总经理,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汝鹏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治理与社会应用标准化》为题作主旨报告。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与挑战、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探索、智能社会治理若干研究热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首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但与此同时,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他将这些风险概括为“533”框架,即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大风险领域;同时,这些风险对知识生产机制、社会信任机制和权威生成机制提出了三大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强调,我们需要保持审慎、自信、积极的三种基本应对态度。其次,他从中央指示、学界倡议、国家部署、清华行动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智能社会治理中国道路的探索。最后,聚焦智能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精准推送与信息茧房效应、赛博空间的群体极化现象、智能社会治理标准化建设等,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朱迪教授以《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应对》为题作主旨报告。从人工智能深刻影响人类认知和行动生产和劳动生活与消费三个方面概括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方式变迁。指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信息偏差与不平等再生产,文化生产—消费中出现新型不平等,人工智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从人工智能对现有理论和学科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的解释模型、把握好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建设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四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应对。

初宪总经理以《生产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为题作主旨报告。提出了五个关键问题,即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模型、大模型如何改变教育、如何应用大模型、大模型是否危险以及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大模型。详细展示了国际主要Transformer架构基座大模型技术路线的具体运行图,进一步对比自编码模型、自回归模型、编码器—解码器的优缺点及各自适用场景,并以应用大模型底座来类比人类员工学习培训过程。在提到国内大模型目前面临着训练成本极高、人力投入极大、训练过程不稳定的技术挑战时,他强调了大模型为千行百业赋能的众多积极成果。认为大模型在即时信息获取、快速总结、自然语言交互上实现了对知识获取方式的颠覆;在翻译与本地话、解释与学会提问、个性化学习路径上实现了对学习方式的颠覆;在创作加速、风格模仿与转换、角色扮演与互动等方面实现了对内容创作方式的颠覆。

冯颜利教授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类的未来》为题作主旨报告。并基于四级文明畅想人类文明发展问题。首先提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教师将走上讲台,将会出现网课到机器人教师的跨越。而机器人思政课教师的出现和增多也会让思政课教师减轻负担,使得他们更多转向答疑、教改和科研。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与人类将相互融合。人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学知识。接着,他从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出发,探讨了进入一至四级文明后人类所呈现的不同的现实状态。他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类一级文明逐步成熟时期,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直至实现四级文明,人类才完全拥有超越自然力的文明,质能才能实现完全转换。在此阶段,人类既可以作为物质而存在,也可以作为光子或能量而存在。

闭幕式由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科研究员主持并做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学术论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生态的影响这一主题,围绕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数字思政、智能思政等方面开展了深入探讨,为跨学科的专家交流学术思想搭建了开放平台,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