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岩讲坛”系列讲座在学院412室举办。本次讲座特邀生态文明研究专家、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克里福德·柯布,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怀特海研究中心研究员樊美筠、王治河三位专家学者,以“生态文明与哲学”为主题展开深度分享,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研讨氛围热烈。
柯布从中国传统智慧视角出发,指出“无为” 理念是破解当下社会生态治理 “复杂解题” 误区的核心思路,强调其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顺应规律、助力生态自我修复,并提出 “顺自然”“看整体”“懂谦卑”“抓关键” 四项应用原则,同时呼吁全球重视该理念的当代价值,以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樊美筠以“生态文明为何能最先在中国实现”破题,引入“有机美学”这一哲学与美学新范式。她系统阐释怀特海有机哲学的核心要义,包括“宇宙是有机整体”和“万物皆有内在价值”两大观念,同时指出这一哲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理念高度契合,并借助“摄入”概念清晰梳理出该哲学的世界观基础。在此之后,她进一步阐发有机美学的核心主张,打破“审美是人类专属”的传统认知,强调审美是宇宙万物共通的“语言”。这一理论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美学维度的理论支撑,也让现场师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全新思考。

王治河以通俗案例开篇解答“何谓后现代”,打破大众对其的模糊认知。他指出强调创新、包容与多元美的后现代已融入社会发展,而在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生态人”已是后现代社会极具代表性的“通人”,其具备融会贯通、打破事物隔阂与转化事物的能力。随后,他详细解读后现代生态人的六大关键特征,最后强调现代工业文明局限性凸显、后现代生态文明潮流加速涌起的背景下,成为 “生态人” 既是顺应时代趋势,也是个人参与生态建设的重要路径。

本次“红岩讲坛”讲座既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实践动员。三位专家将抽象的哲学思想与鲜活的生态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为师生们搭建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从理论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与全新路径。未来,师生将带着讲座中的启发,在学习与生活中践行生态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